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汪馳超

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。受訪方供圖。
在太湖宜興城東港水域,一座由五艘功能船組成的“移動治水堡壘”——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近日全面投入使用。
作為我國自主研發(fā)、世界首創(chuàng)的綠色智能一體化清淤裝備,它日均清淤量達8000立方米,相當于填滿3.2個標準游泳池,被業(yè)內譽為守護太湖的“生態(tài)航母”。

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“85后”工程師辛永濤。潮新聞 記者 汪馳超
9月23日,潮新聞記者跟隨“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”網絡主題采訪采風團登上“太湖之光”,對話中交天航局華東公司太湖項目部“85后”副經理辛永濤,聆聽他與這臺“清淤利器”的故事。
五船聯(lián)動,清淤不占一寸土地
從江蘇宜興城東港碼頭乘交通船,行至遼闊湖面上,從遠處望去,五艘功能各異的船舶首尾相接,宛如一條鋼鐵長龍橫臥碧波之上。

遠眺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。潮新聞 記者 汪馳超 攝
“從絞吸挖泥,到篩分調理、脫水壓榨,再到尾水凈化,全部在船上完成,不占用一寸陸地。”站在“太湖之光一號”船的集控中心,辛永濤指著屏幕上的實時畫面介紹。

太湖生態(tài)清淤綠色一體化裝備智慧控制中心。潮新聞 記者 汪馳超 攝
“船上16臺壓濾機,每臺有148塊板框,全是國產最大規(guī)格。”辛永濤語氣中帶著自豪。他全程參與了“太湖之光”從設計、建造到調試投產的全過程。
面對“如何在有限船體內實現(xiàn)流水線作業(yè)”“如何抵御太湖風浪”等難題,團隊創(chuàng)新采用鋼樁固定與船體結構強化雙重保障,“即使鋼樁受損,船體也不會破損”。
從工作流程來看,泥漿從絞吸船經管道輸送至一號船振動篩分,去除貝殼石子后進入調理池,與絮凝劑智能混合;隨后進入二、三號船的壓濾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泥水分離;壓出的尾水則經由專用處理船凈化,水質穩(wěn)定達到地表湖庫Ⅲ類標準,直排入湖。
從“陸地圍堰”到“水上工廠”,治淤更治藻
在辛永濤看來,太湖清淤不僅是清除底泥,更是“釜底抽薪”抑制藍藻的關鍵。
“淤泥表層20~50厘米富含氮磷,是藍藻的‘溫床’。”他回憶,幾年前太湖藍藻泛濫時“味道難聞”,如今通過持續(xù)清淤,尤其是從梅梁湖到宜興水域的系統(tǒng)治理,藍藻數(shù)量明顯降低。

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。潮新聞 記者 汪馳超 攝
與傳統(tǒng)“絞吸船+陸地圍堰”模式相比,“太湖之光”實現(xiàn)了“零土地占用、零二次污染、低碳排放”的跨越。
辛永濤算了一筆賬:以往陸地圍堰需占地數(shù)年,管道長達十余公里,存在泄漏風險;如今全流程水上作業(yè),效率翻倍,成本大降。
完全自主知識產權,打破國外技術壁壘
“所有設備100%國產化,技術完全自主可控。”辛永濤強調。從“太湖之星”到“太湖之光”,中交天航局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兩代清淤平臺的迭代升級。
他舉例,此前絞吸船的核心發(fā)電機多依賴國外品牌,“一旦出現(xiàn)故障,采購周期長、受制于人”。如今,從絞刀防擴散技術到智能投藥系統(tǒng),全部實現(xiàn)國產替代,“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,技術都能自主保障”。

“太湖之光”生態(tài)清淤平臺。潮新聞 記者 汪馳超 攝
作為一名85后工程師,辛永濤親歷了太湖治理從“人海戰(zhàn)術”到“智慧治水”的轉型。
他說,如今坐在集控中心,一人即可監(jiān)控五條船的全部設備,清淤過程全要素智慧管控。“我們不只是清淤工人,更是生態(tài)修復的工程師。”
隨著“太湖之光”在宜興西沿岸3.5公里半徑內持續(xù)作業(yè),太湖底泥中的內源污染被有效削減,湖體水質穩(wěn)步提升。2024年,太湖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到Ⅲ類,邁入“良好湖泊”行列。
“轉載請注明出處”